搜索
 

甘洒热血在疆场——记中共北方局秘书长,八路军前方总部秘书长张友清(160)

 二维码 138

张友清(1906~1942),原名张学静,字守仁,号新侬,陕西省神木县人。1920年考入太原省立一中,1925年升入中国大学就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中共天津市委书记、中共山西省委书记、中共晋西南区党委副书记、中共北方局统战部部长和秘书长、八路军前方总部秘书长等职,多次被捕入狱,19425,在太行区反扫荡”作战中被俘,并被关进太原日军集中营折磨致死。

73年前,中共山西工委书记、中央北方局秘书长张友清为党、为人民壮烈牺牲了。张友清牺牲后,留下了一张照片,照片的旁边有一行刚劲的毛笔字:“甘洒热血在疆场”。看着他的照片和誓言,也就看到了他的耿耿红心、浩然正气!


timgjklsdfuiowqeurouoaweiurfasldjfklasj.jpg


狱中斗争五年半

张友清是陕西省神木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21岁。大革命时期,张友清从北平中国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组织农民协会、商人协会和学生会,领导群众开展反封建斗争。当时,陕北的青年受其影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者甚多。

之后,张友清到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5,夏斗寅叛变革命,进袭武昌,张友清参加了讨夏之役。讨夏归来,党派张友清和一批同志先后到高桂滋、杨虎城部队开展政治工作,任杨部政治部民运部长,并参与领导该部中我党的工作。不久,杨虎城被蒋介石诱骗到南京软禁,部队被国民党改编,张友清转移到地方,秘密地开展地方工作。1928,张友清组织了杨虎城部队皖北暴动,失败后,回到北平,任北平市委书记。1929,张友清在北平被捕,入狱年余。出狱后,任天津市委书记。在天津时间虽然不长,由于他工作深入细致,很快地掌握了当时进行叛党活动的分裂分子张慕陶、韩麟符等人的动向,及时向党员通报,教育大家提高警惕,同这些分裂分子作坚决的斗争。

19311,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以后,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统治,白区党的组织遭到了灾难性的破坏。

同年2月至7,张友清和殷鉴、陈原道、薄一波、刘澜涛、安子文、杨献珍、周仲英、刘亚雄等一大批同志先后被捕入狱。敌人对狱中的同志实行了国民党法西斯的“反省政策”,同志们在肉体上受到了野蛮摧残,精神上受到残酷折磨。但是,在狱中党支部的领导下,大家面对敌人的淫威,大义凛然,坚贞不屈,针锋相对地同敌人的“反省政策”进行斗争。

当时,张友清就是狱中党支部的支部委员。他身体不好,又带着沉重的铁镣,在经过敌人多次摧残折磨之后,体质一天坏似一天。然而,张友清意志坚强,他经常以自己的体会对青年同志们进行革命气节的教育,要大家不讲不利于党的话,不供出党的组织和同志,不做可耻的叛徒。他根据支委会的决议,反复地在同志们中间阐述“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的道理使大家懂得,凭一股勇气和敌人拼死,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在漫长的牢狱岁月里,经受各种考验和磨练,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崇高革命气节和坚韧不拔的斗争意志,则是难能可贵的。张友清在狱中的这些思想和言论,表现了身陷囹图的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境界,鼓舞着同志们反对敌人“反省政策”的革命斗志。为了进一步提高狱中党员和群众的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彻底粉碎敌人的“反省政策”,党支部提出:不仅要把监狱变成对敌斗争的战场,而且要把监狱变成我们学习马列主义的党校。为此,支部决定,要进行一次绝食斗争,迫使敌人改善狱中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支部看到张友清的身体大弱,怕他绝食后危及生命,决定不让他参加绝食斗争。可是,张友清硬是和同志们一道,把牢房里的食物、食具扔了出去,投入了以顽强革命意志压倒敌人反动气焰的战斗。绝食斗争的第四天,体弱的同志生病了,带病的同志病情加重了。张友清的情况更加严重,他已经不能说话了。第五天、第六天,张友清的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死亡时刻在威胁着他。但是,这位全心全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的共产党员,怀着必胜的信心,用巨大的毅力同疾病和饥饿作斗争。绝食斗争到了第七天,敌人惊慌了,国民党当局派专人匆忙赶来监狱,要求和我们谈判,答应了我们的要求,取得了绝食斗争的胜利。

当时,何应钦和国民党宪兵第三团,对在狱的政治犯施行的“反省政策”,是一种威胁利诱的反动政策,要求在押犯人一律履行。但是,狱中的同志,坚决反对“反省政策”,按照党支部的决定,同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敌人“反省政策”至此破产。于是,敌人恼羞成怒,悍然判处殷鉴、薄一波、安子文、刘澜涛、杨献珍、张友清等12位同志死刑,并且给他们加上重镣,不许放风,严加防范,等待执行。张友清和被判处死刑的其他同志,义无反顾,决心从容就义,纷纷向党组织表示:“无数革命先烈在我们的前头英勇牺牲了,我们也绝不玷污党和先烈的荣誉,坚决同敌人斗争到底!

后来,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同日本签订“何梅协定”,华北的局势发生了急速的变化,国民党宪兵第三团仓皇撤走,死刑未能执行,张友清和其他同志幸免于难。1936,华北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为开展工作和解决干部缺乏问题,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中央华北局报中央批准,采取假自首和登报启事的斗争策略,将张友清等50多位同志营救出狱。入狱坚持斗争五年半,9369月下句张友清出狱。




抗战英烈连载  主编:袁永生 沈鹤翔                        由 广州轩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