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记从宜春秀水之畔走出的抗日名将易安华(47)

 二维码 142

不灭倭寇誓不生还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结束后,日军继续西犯,妄图以武力优势彻底摧毁中国军队的战斗意志。

121,日本大本营下达第八号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

1937125~12,在方圆数十公里的南京地域展开了为期8天的战斗,敌我双方投入兵力30多万人,光华门及其附近城垣被子弹打得千疮百孔,城墙被炸开大豁口,战况之烈可窥一斑。我守卫部队中大部分是入伍不久的新兵,在装备劣、素质差的情况下,并没有被凶残强大的敌人所吓倒,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存亡,他们浴血奋战,8年抗战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193712,中国守军第八十七师二五九旅旅长易安华,奉命率部担任光华门、通济门外一带的守卫。此前,他把妻子和3个年幼的孩子送回宜春老家,临别时给妻子立下遗嘱:“汝准备领吾抚恤金,赡养家小。”并送给妻子几句话“不灭倭寇,誓不生还。国将不保,何以家为?吾妻存。”

129,日军占领淳化销,沿大道直抵光华门及通济门外营房。

10,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在航空兵的掩护下向光华门攻击,易安在没有炮火支援,伤员也无法撤退的情况下,沉着指挥,顽强抵抗,连连打退日军的疯狂进攻。当天午后,日军炮火猛轰光华门,城墙被炸开两处缺口,日军蜂拥而入,情况甚为严重。为堵住缺口,易安华第二五九旅与除颐鼎的第二六一旅协同作战,易旅正面攻击突入城内的日军,第二六一旅则抄日军后路。经过一昼夜血战,终于堵住了城墙缺口,全歼突入城内的日军。这时,易安华头部负伤,但他仍和陈颐鼎在电话中互相勉励;“打得好!我们要坚持下去,守住南京。”

12,日军再次进攻中华门及雨花台,守军伤亡惨重。此时,左翼阵地守军被击溃,日军从雨花台、通济门一带包抄过来,使担任右翼阵地防御的易安华部三面受敌。他带伤沉着指挥战斗,激励将士们坚守阵地。此时,易安华身上头部、腰部、臂部等5处受伤,都缠上了纱布,官兵们要把他抬下阵地,他坚持不下火线,毅然回绝道:“我是堂堂的中国军人,决不忍偷生而负国负民。我誓与将士们同生死,与阵地共存亡。”

不久,日军发起新一波的进攻,战斗,易安华后腰部中弹昏倒在阵地上。第八十七师师部组织增援易安华旅,设法营救他突围。但由于内外隔绝,士兵们将他救护至通济门城墙下,用绳索将其吊上城墙,不料绳索断裂,易安华坠落城下护城河,遗体无法寻找,时年38岁。

1938年春,宜春父老闻悉易安华将军牺牲噩耗,在箭道里(今春台公园)为他举行隆重的万人追悼大会,以灯草束装作为衣冠冢,葬于宜春八景之一的化成岩南麓之侧,供人瞻仰。

1938年初在江西省景德镇专门烧制的易安华将军的瓷板遗像,如今它陈列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厅内,画像中的易安华目光炯炯有神,好像是在向我们传达着一种亘古不变的中华民族坚强不屈、不畏强暴的精神。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是易安华烈士生前留给他子女的一首诗,这首诗,正是烈士自己最真实的写照。

解放后,易安华陵墓屡有修缮。21世纪初,宜春市人民政府借化成岩森林公园建设维护之机,将易安华陵墓迁入化成岩山腰东南一侧,让易安华将军在松海林涛中面秀江而卧,聆听着化成晚钟的悠扬钟声。



抗战英烈连载  主编:袁永生 沈鹤翔                     由 广州轩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