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记从宜春秀水之畔走出的抗日名将易安华(46)

 二维码 215

timgjdskljfklkajsflkawfuewjaoiui.jpg


易安华(1900~1937),原名福如,字济臣,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泽溪人。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32128,日军进攻上海,奉命赴上海增援第十九路军抗战,因功提升为上校团长。1937813日淞沪会战开战,他再次奉命保卫上海,率部与日军作战,因战功荣任第八十七师二五九旅少将旅长。不久,日军进逼南京,他率部镇守光华门、通济门一带阵地。1212,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在航空兵的掩护下猛攻光华门,战斗残酷激烈。他带伤指挥,后腰部中弹壮烈牺牲,时年38岁。

是他,优国忧民,在国难当头之际,投笔从戎,为国效力。

是他,身先士卒,在面对强敌之时,英勇作战,屡立战功。

是他,奋不顾身,身负重伤宁死不下火线,最终杀身成仁。

,就是在南京保卫战中浴血奋战的中国守军第八十七师二五九旅少将旅长易安华。在这场激战中,他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中国军人保卫祖国的最华彩乐章。


改名明志为国扬威

易安华幼年丧母,父亲行医为业。1913,他就读于宜阳县立高等小学校,19198月考入江西省立第八中学(今宜春中学前身)。当时,“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宜春,他与同学们一道上街游行、查禁焚烧洋货,引起学校当局的不满,不久便被迫辍学回家。在乡间他度过了数年的耕读生活,同时一如既往地关心国家大事,对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历史上投笔从戎、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名将十分景仰,因而改名安华,字济臣,以此明志。

1925,易安华决意投身革命。由于妻子病故,他便把两岁的女儿托给外祖母抚养,随后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宪兵科,毕业后以陆军总部学兵团中尉排长职随军参加北伐,1927年升为中尉连长。

1930,易安华随部参加蒋、冯、阎中原大战,固守杞县雷寨,以一连之众,挫敌数千,名声大振,此后连升少校营长、中校团副等职。

1932128,日军进攻上海,蔡廷锴率第十九路军奋起还击为支援第十九路军的抗战,易安华所在的第八十七师编入第五军,军长张治中兼师长,奉命前往上海参战。

214,易安华随部到达上海南翔附近(当时第十九路军总指挥部所在地),并于当天驻防上海虹桥机场,后奉命接防吴淞一带的防御。

220,易安华率部在庙行一带阻击敌人,他身先土卒,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一直血战到22日。同年冬,易安华升任第五二二团上校团长。

1935年冬,易安华再次回乡省亲。他找父老乡亲多次谈心,议论国家大事。面对当时日本侵华日凶的形势,他决心为国家为民族洒尽自己的一腔热血。

在与乡亲们告别时,他说:“吾思日寇自九,一八事变后,强占东北把侵略的矛头逐向南移,欲吞食吾整个中国,吾思战争必将爆发,吾辈军人当负救国之责。此后与诸公父老会晤良艰,今吾归营,留下‘自述小史’,作为从戎十余载之小结。”寥寥数语,慷慨激昂,闻者莫不为之感动。

七·七事变”发生后,8,易安华再次奉命保卫上海。此时,他已升任第二五九旅旅长,并被授予少将军衔,率兵驻扎在常熟待命。回到军营易安华号召全体官兵说:“日寇占领了我东北,又侵入我华北,国亡无日了,现在正是我们军人报效国家的时候,不当生还,愿效伏波将军马革裹尸。”随后,宣布了开拔上海的消息。土兵们的回答是一片悲壮的吼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宁碎头颅,还我河山!



抗战英烈连载  主编:袁永生 沈鹤翔                     由 广州轩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