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沙、琶洲、赤岗、荔枝湾、沥滘、玉带濠……这些地名背后藏着广州密码(2)

 二维码 44

“沙,在粤语中相当于沙洲或濒水沙地,这与国内许多地方的用法不同。”市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邢照华说,历史上的珠江流域多飓风暴雨,大量泥沙顺水冲积成沙地或沙洲,日积月累,逐渐形成小块平原或淤合成大片平地。


图片



比如,千年前的宋代西城以西(即今泮塘一带),大部分尚为低洼之地,之后由于多次流沙沉积而成为平原。平原东北部略高,西南部略低,上西关、下西关由此而来。


图片鸟瞰荔湾湖

清初,广州城北至越秀山,南临珠江,本来“扩展”空间有限,恰是珠江北岸的新积滩地逐渐发展成“鸡翼城”(东起今天的万福路转南沿越秀南路北段,西至一德路转人民南路一带),给了古城新的空间。


沙面原本是一沙洲,被称为“中流沙”。到了清代晚期,沙洲北岸和东岸已与陆地沙基相连,成了江边滩地,大批水上居民(疍民)在此聚居。19世纪60年代,沙面租界区就是在这块滩地上拓建而成的。


图片
沙面夜景。


太平沙最初由五块沙洲组成,所以又称为“五洲”。到了明朝,“五洲”合为一,成了靠近珠江北岸的一个沙洲。大片沙洲形成后,便有农民到此垦荒。


随后,太平沙附近又有泥沙淤积成新的沙洲,形成“增沙”,就是现在的增沙街所在地;此后不久,又出现了一个沙洲,被称为新沙,即今海珠广场华侨大厦之所在。“太平沙”之名,则缘于著名诗人陈恭尹的题词——“太平烟浒”。






来源:广州日报                                                           广州轩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