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以笔为枪的人民战士——记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203)

 二维码 216

邹韬奋(1895~1944),祖籍江西省余江县,生于福建省永安县。1926年任《生活》周刊主编。“九·一八事变”后,主编的《生活》周刊以团结抗敌御侮为根本目标,成为国内媒体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19336,被迫流亡海外。19358月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611,他被国民党当局逮捕,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获释,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上海沦陷后,转至武汉,继续主编《抗战》。武汉沦陷后,到重庆创办和主编《全民抗战》。1944724日在上海病逝。

邹韬奋.jpg


邹韬奋自幼聪颖好学,智力超群。父亲邹国珍奔忙官场,无暇顾及儿子的学业,母亲为了邹韬奋的前程,为邹韬奋请了一位家庭教师。13岁那年,母亲因病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但母亲的临终嘱咐“我要的是你学业和前程”,时时地激励着邹韬奋,他加倍地发奋学习。

酷爱文学   揭露黑暗

1912,邹韬奋被父亲送到了工程师的摇篮—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附属中学就读。由于从小对文学的酷爱,他不久转入圣约翰大学读文科。当时,经济萧条,物价上涨,父亲失业,所需费用全靠自己解决。他用自己的勤奋刻苦取得了“优行生”的资格,因而免交学费。他利用课余时间,做家庭教师,向报刊投稿以取得微薄的报酬,补贴生活费用。他在毕业时感叹:“想到平日的苦恼,想到平日的奔波,想到平日筹措学费的艰辛,想到三四百元的债务和身上穿着赊来的西装眼眶里竟涌上了热泪。”清贫学生时代的经历,对邹韬奋以后的人生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192610,邹韬奋任《生活》周刊编辑,时年31岁。为了实现早年立下的志愿和理想,他放弃了薪水较高的职业,心甘情愿地把整个身心扑在《生活》周刊的编辑、出版、发行的工作上。他曾这样说过:“《生活》周刊是能使我干得兴奋至致,能使我全部身心陶醉在里面的事业。”从此,邹韬奋走上了新闻出版的道路。

《生活》周刊是邹韬奋主编的最有影响的一份刊物。开办初期只有两个工作人员,整期文章都由邹韬奋这个“光杆编辑”包办。他用不同的笔名,撰写各种各样的文章。为写好每一篇文章,他采用“跑街”的方式,把书店当作资料馆,经常光顾,寻找读者需要的信息。一些外文杂志价格昂贵,只得当场阅读,边读边记,整理成文。他身兼多职,既要写作,又要亲自跑印刷厂,看校样,还要回复读者来信,他常常穿梭于工厂、农村、学校,博取丰实的材料,写出了在中国期刊史上首次系统地介绍孙中山的坎坷经历及辉煌成就的《听听中山先生的生活》。而以落霞为笔名的评述世界名人传记或轶事的文章更是广为传诵。

主持正义,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社会黑暗,这是邹韬奋奉行的办刊宗旨。他以这块小小的阵地替人民说话,言人所欲言,言人所不敢言。193010月间,国民党军阀、安徽省政府主席陈调元,用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在上海为他母亲做寿,花费达10多万元,极尽奢侈。对此,邹韬奋写了题为《民穷财尽的阔人做寿》一文,以犀利的笔锋斥责了陈调元。第一次从国民政府要员身上开刀,批露透彻,淋漓尽致。很快,不可一世的陈调元成了众矢之的,声名狼藉。19318月的一天,邹韬奋拆阅读者来信时,发现了一封揭露国民党交通部长兼大厦大学校长的王伯群利用权势,以数万元聘金纳该校毕业生保志宁为妾的丑闻,并以贪污所得,50万元巨款在愚园路建私宅藏娇。邹韬奋阅后极为气愤,亲自前往实地探查,并请了一位极有经验的建筑师察看估价,掌握了全部事实,一鼓作气地写出了文章,连同照片一起在《生活》周刊上公开发表,有力地揭露了当权者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

多年来,邹韬奋一直希望办一种合乎大众需要的日报,他说:“我生平无任何野心,只有一个理想,就是要创办一种为大众所爱读,为大众作喉舌的刊物,但是办好一种周刊是不够的,我们要创办一种真正代表大众利益的日报”。当他期待多年的《生活日报》出版时,他激动得一夜没睡,“独自拿着微笑,不禁暗中喜出了眼泪”。他一生先后创办了《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全民抗战》等7种刊物,出版了几十本著作和译作。




抗战英烈连载  主编:袁永生 沈鹤翔                        由 广州轩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