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奋起抗敌终殉国 热血铸就民族魂——抗日英雄赵登禹谱写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壮丽诗篇(58)

 二维码 146

赵登禹(1898~1937),字舜臣,山东菏泽人,少年时因家境贫寒,未曾读书,在家务农并师从武术名家朱凤军练习武术;1914年春,加入冯玉祥的西北军。1920,被任命为第十六混成旅工兵连排长,后历任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1926年参加北伐;1933,任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零九旅旅长,在喜峰口大捷中名声大振;后任第一三二师师长,陆军中将;1937728,在南苑之战中壮烈殉国。

timgajsdlgfjalsugjoiewaujglkdsjglkasdj.jpg


军人是一个国家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在抵御外敌入侵的战争中,无数的中国军人为国家洒尽了最后一滴热血,赵登禹将军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正是他和千千万万的中国军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的不可侵犯。

早年从军 身经百战

赵登禹从小性格倔强,胆大机智,嫉恶如仇,13岁时拜师习武,刻苦勤奋,聪颖好学,昼夜练习,很快把各种拳术和枪、刀、剑、棍等武艺,练得样样娴熟。赵登禹的青年时期,正值军阀混战的时期,他逐渐看清了旧政府的软弱腐朽,1914年春,到潼关参加了冯玉祥的西北军,由于武艺出众,作战勇敢,得到了冯玉祥赏识。

1920,赵登禹被任命为第十六混成旅直属工兵连三排排长,后历任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1930,赵登禹跟随冯玉祥参加了中原大战,战败后冯的部队被整编,赵登禹被任命为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零九旅旅长。

抵御外侮 扬我军威

1933年初,日军将战火引到了长城一线,企图侵占华北。19331,日军占领山海关。1933年的冀东,喜峰口群峰矗立,险要天成,占据高地则易守难攻。193339日子夜,日军铃木师团在热河追击西北军撤退部队,向长城喜峰口进犯。宋哲元的第二十九军正是在此时接到命令,驻守喜峰口长城的宋哲元部当时有两万余人,而喜峰口防线却绵延两百里,为提振士气,宋哲元喊出了“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口号。赵登禹的第一零九旅奉命赴长城御敌,行军途中,看到先期溃败下来的军队,赵登禹无法抑制心中的怒火,对着全体将土吼道:“身为军人,保国守土是天职,大敌当前,只有以死拒敌才是英雄本色。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全旅官兵见主将如此慷慨,群情激奋,斗志昂扬。

10,第一零九旅抢先一步来到喜峰口。赵旅在喜峰口尚未部署完毕,敌人即开始进攻,形势十分危急,赵登禹挥起大刀,率部冲上前去,将敌人死死堵住。到了夜间,变成了肉搏战,第二十九军的大刀完全胜过日军的刺刀,但因日军人数众多,形成胶着之势,长城垛口失而复得达十多次。这时,赵登禹腿部负伤,他忍着疼痛,仍坚持指挥战斗,人们劝他休息,他厉声说道:“抗日救国,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时至!

鏖战多日,敌我双方皆伤亡巨大。赵登禹根据上级命令,组织了敢死队,打算迂回敌侧,对敌人的炮兵及主要侧翼阵地进行奇袭。由于在前几日的战斗中腿部负伤,行动不便,其部下都劝他留在原地指挥,但赵登禹以大刀为杖,腾地站起,忍着剧烈的伤痛毅然说道:“大敌当前,主将岂能畏缩不前?我誓以身许国,此等小伤,有何妨碍?”说罢,他裹好伤口,借着夜色的掩护,率领敢死队,身背大刀,越过滦河,绕到敌后,和士兵们一起挥动大刀向敌人冲去,把敌人野炮营官兵砍杀殆尽。此次夜袭,第二十九军出动数千人,斩杀日军1400余人,击伤日军1000余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摧毁敌人无数物资。此役,中国军队以伤亡营、连、排军官五十余名士兵千人的代价,取得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战斗的惨烈可见一斑,连日军自己也承认喜峰口战役是“明治造兵以来,未曾道到过的伤亡和挫辱。”

喜峰口大捷使赵登禹名声大振,同时也使得第二十九军的大刀队一战成名,令日军闻风丧胆。远在上海的音乐家麦新被赵登禹大刀队的英勇所感动,谱写了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从此,“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唱遍了全国,激励了全体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国民党中央统帅部授予他青天白日勋章,不久,提升他为第一三二师师长,并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从39日到47,中国军队用3个师的伤亡换来了一场苦胜,31天内日军从未突破喜峰口防线,让全国上下看到了战胜日寇的希望和中国军人杀身成仁的勇气,但由于国民党政府怯战求和,第二十九军在喜峰口的胜利,并未能阻止日军击败中央军第十七军突破古北口。19335月国民政府与日军签订了《塘沽协定》。抗战有功的第二十九军被迫撤离长城,远调察哈尔。是年秋,赵部奉命进驻察哈尔张北县(今属河北),进军独石口、沽源等地,驱逐了伪军李守信的骑兵部队,收复了失地。



抗战英烈连载  主编:袁永生 沈鹤翔                              由 广州轩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提供